中國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分析認為,很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基本上都有一個戰略重點,比如美國將研究重心放在氫動力燃料電池車上,而日本則推崇混合動力車。而中國的優勢是純電動。
熊良平告訴記者,純電動車省去了油箱、發動機、變速器、冷卻系統和排氣系統,電動機和控制器的成本更低,且能量轉換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中國是電池生產大國,技術上也比較成熟。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持續支持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已形成約1800項專利。在三大核心技術之首的電池方面,中國已有由上千家企業組成的電池產業集群,小功率鋰電池產品占世界市場的三分之一。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純電動車不僅適合中國國情,而且對于汽車業未來發展方向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另外熊良平從能源角度仔細分析新能源汽車發展,純電動車同樣是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石油資源日漸減少且不可再生的今天,純電動車選用電能驅動車輛運行,從而擺脫了客車對于傳統石油燃料的依賴。純電動車在運行時可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噪聲低、振動小,乘坐舒適性好。同時從汽車各種動力系統的綜合效率分析,電動汽車的綜合效率最高,只要動力電池能夠降低成本實現產業化,純電動車將會成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流方向。
熊良平告訴記者,雖然國家的優惠政策,使得如今眾多的企業在研發新能源汽車,但這些企業大都是在中間研發階段,離大規模生產研發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無污染、高能動力電池在市場上還不多見,這就使中國較大批量的新能源汽車,將遇到電池的瓶頸;目前在很多省份有用對環境破壞很大的鉛蓄電池做低速的“電動汽車”……以上種種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有一些亟待補課的地方,技術上的“缺口”有可能制約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表示,對于中國而言,面臨的迫切問題在于全面重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模式、驅動力量與增長路徑。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從生產量和消費量來說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國只是一個汽車的制造大國和消費大國,而不是汽車的品牌大國,八成以上的品牌都是國外的品牌,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缺少核心技術儲備,長期依賴于外部的技術輸入,造成了研發力量的薄弱,后繼乏人。
左延安說,人產生了依賴癥之后,就很難在短期內發生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汽車工業在品牌創新和技術創新上都很被動的原因。因此國家一定要加大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國內的各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同時也要緊緊抓住以新能源為核心的下一輪工業革命,找準方向,提前搶占未來國家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