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上風電資源比較有限,海上風電將是浙江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該負責人說。
據該負責人介紹,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浙江已編制完成海上風電相關規劃,正通過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報批,預計總裝機容量1490萬千瓦。他說,按照相關研究測算,到2020年浙江風電產能可達400萬千瓦,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600萬千瓦,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
該負責人說,一份最近的研究規劃顯示,按照海上風場分布特點,浙江將其劃分為杭州灣海域、舟山東部海域、寧波象山海域、臺州海域以及溫州海域5個百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杭州灣、舟山等浙江北部沿海地區,因沿線淺海較多、臺風較少等自然因素,率先開發海上風電項目的可行性要比溫州、臺州好。”
“目前浙江海上風電尚屬空白,預計今后10年內,浙江海上風電將出現爆發式增長。”該負責人說,在海上風電的帶動下,預計到2020年,浙江風電占總電量比例將上升至1%-2%,2030年將達5%左右,而現在僅為0.2%-0.3%。
上述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負責人表示,浙江省重點開發海上風電同時,帶動一批新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快速成長。
該負責人說,按照目前測算來看,海上風電建設投資為2萬元/千瓦左右,預計今后10年內,浙江海上風電投資額在800億-1000億元之間,其中設備和基建的比重各占大半。按照設備直接投資帶動系數4倍計算,帶來風電設備制造業企業近2000億元左右的產業規模;同時,按基建直接投資帶動系數3倍計算,還會帶動相關產業1500億元左右。
民企:以投資換市場
浙江乃至全國的巨大風電投資,引發眾多企業紛紛上馬風電設備制造,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引導扶持。
去年3月,溫州樂清市風機產業化項目建設協調小組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當地風電裝備基地的定位以及具體問題,推進風機配套生產產業集群,打造全國名列前茅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目前,有華儀電氣(14.39,-0.15,-1.03%)、鉆寶等風機整機制造企業,慎江閥門、鴻寶電氣、樂清玻璃鋼廠等關鍵部件生產企業。
面對風電產業的紅火景象,發電企業、行業專家則頗為冷靜。
作為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龍源風電一份最新內部文件說,鑒于國內風電設備“魚目混雜”,要求公司人員把好風電設備的質量關。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說,目前國內多數風電設備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產品“搭配組合”式比較明顯,存在一定的安全質量隱患。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幾年一些風電設備制造的民營企業,紛紛進軍風力發電項目。
“圈電場是假,賣風機是真。”盧成標說。風電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一般民營企業難以承受煎熬,“以投資換市場”才是他們的另類生存方式。據了解,目前風電開發企業多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國家、省、市國有企業。
5月7日,華儀電氣與中國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分別將持有的內蒙古三勝風電有限公司90%的股權轉讓給后者,轉讓價格1620萬元。本次轉讓后,華儀電氣仍持有項目10%的股權。據悉,三勝風電發端于2009年4月,當時規劃總投資在4.5億元左右,計劃安裝1.5萬千瓦的風力發電機33臺。
華儀電氣證券代表說,股權轉讓時,三勝風電處在前期開發階段,公司投資不大。股權轉讓后,該風電場將使用華儀電氣66臺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
據了解,目前華儀電氣擁有開發權的風場有5家,合計裝機容量達到2049.5萬千瓦。去年7月,華儀電氣做出了兩項投資決策——擬投資10億元在東營市設立風機設備制造基地,投資約100億元開發正藍旗北圍子風力發電項目及正藍旗寶紹岱扎魯特風力發電項目。
據介紹,這種以“資源換市場”是一些民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主要策略。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