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碳交易在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比較成熟,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上升了81.8%。
把低碳延伸到建筑領域 世界上不多見
據了解,廈門是全國在建設領域首個CDM(清潔發展機制)示范項目城市,換句話說,廈門是全國率先進行建筑減碳交易的城市。張建全告訴記者,把低碳延伸到建筑領域,進行建筑溫室氣體排放的碳減排行為,世界上并不多見。
據介紹,此次廈門把建筑分為賓館、大型公共建筑、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商住樓等六大類,對共計3000多個項目建筑能耗做了采集工作,基本確定了基準能耗參考值;此外,已初步選定最具備條件的集美新城西亭中心區,作為首批低碳示范區之一。
據了解,廈門主要是對建筑的電能耗、煤氣等能耗進行測算,然后換算成碳排放量。據了解,通常3千瓦時電需要消耗1噸標煤,而節約1噸標煤就等于減排了2.5噸二氧化碳,照此換算,節約3千瓦時電可以減排2.5噸二氧化碳。
據介紹,由于建筑碳減指標及其交易,可供借鑒的做法較少,目前廈門也將科學測算碳減排量,為碳交易平臺建設提供有效基礎,并將擬定相關的配套文件和實施細則。
閩企賣出國內首個碳減排指標
早在2009年11月,廈門赫仕環境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成功將6266噸碳減排指標,出售給上海濟豐紙業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用于中和該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上海濟豐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是機緣巧合,當初天津排放交易所找到我們,說需要購買碳減指標,我們手頭正好有南平順昌洋口水電站節能減排的碳指標,大家一拍即合,促成了該筆交易”,廈門赫仕總經理黃玉彬告訴記者,這也是她做成的第一筆碳指標交易。
黃玉彬在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念書時,就被安排做有關碳減排的課題。2006年,她在國內從事清潔發展機制業務,國內對碳交易的認知度還不高,她就曾被一些企業家當成了騙子。她告訴記者,雖然國內目前也開始出現碳交易,但仍屬于探索階段,碳交易制度體系還需完善;企業參與減排,還需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及國家稅收等政策支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