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很大的信心,將萬噸級纖維素乙醇項目的成本做到和汽油出廠價相當的程度。中糧上一個項目會經過非常嚴格的評審和論證,只有有了充足把握才會去做。”面對《財經》記者的疑問,郝小明如是作答。
按規劃,中糧集團萬噸級示范項目成功后,會進一步擴大規模,以真正實現商業化生產。“這是一個革命性的項目。”郝小明說,“項目成功后,中糧集團會進一步擴大規模,上馬5萬噸項目,從而真正實現商業化。”
過去幾年,主管部門對纖維素乙醇難言熱情,核心原因就是生產成本太高,補貼負擔過重。“發展纖維素乙醇是方向,也是共識。”6月21日,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潁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強調,“只要企業能將成本降下來,國家愿意給政策支持。”
商業化前景趨明朗
“之前業內普遍預測纖維素乙醇會在2015年實現商業化,現在看來,這個時間很可能會提前。”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生物質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肖明松樂觀預計。
纖維素乙醇的高成本,很大程度上在于生產過程中所用酶的成本過高。今年5月底,丹麥諾維信宣布,公司已開始向市場供應諾纖力賽力二代(Cellic CTec2)酶產品。“新的酶只占纖維素乙醇成本的30%左右,而以前酶最高時占成本的80%以上。”諾維信研究發展中心高級總監吳文平告訴《財經》記者。
中糧集團即將投建的萬噸級纖維素乙醇示范工廠使用的酶正是諾纖力賽力二代。《財經》記者獲知,按照中糧集團和諾維信簽署的相關合作協議,未來酶的成本僅占總成本的20%左右。這意味著每噸800元左右的成本下降。
中糧人士還向《財經》記者透露:目前的技術水平,7噸秸稈方能制成1噸纖維素乙醇。很快,中糧將做到5噸秸稈制1噸乙醇,從而將成本再降低600元。到2015年,中糧將實現商業化生產纖維素乙醇。
目前,除了中糧集團,河南天冠集團、山東龍力公司、山東澤生公司均在積極研制纖維素乙醇。國外則以美國Poet公司、加拿大Iogen公司為代表。
Poet公司同樣使用諾維信提供的酶,目前該公司的實驗裝置已能將纖維素乙醇生產成本控制在2.35美元/加侖(約合5330元/噸,相當于國內90#汽油價格的七成五)。
山東澤生公司總經理龐建向《財經》記者介紹,公司早在2004年即意識到纖維素乙醇大有可為,并于2006年上馬了一個3000噸/年的纖維素乙醇示范項目。因為沒有補貼,這個項目一直虧本。但龐建仍然表示,乙醇是公司的核心戰略業務,“我們不會放棄,一直有擴大產能的計劃。”
和山東澤生類似,河南天冠集團也在積極謀求產能擴張。“我們下一步計劃在南陽建立一個纖維素乙醇的產業群,總產能將達到12萬噸/年。”天冠集團總工程師杜風光告訴《財經》記者。
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人士均表示,纖維素乙醇實現商業化生產,還需要擴大乙醇汽油的試點范圍,否則將出現有產品無市場的局面。
中國正式推廣乙醇汽油是在2002年年初。當時河南省的鄭州、洛陽、南陽及黑龍江省的哈爾濱、肇東等五城市成為首批試點,這些地區禁止銷售普通汽油。2004年2月10日,試點擴大,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五省全省被列入新的試點范圍。此外,湖北省九個地市、山東省七個地市、江蘇省五個地市、河北省六個地市也成為局部試點城市。但此后再未有新的城市入選試點。
“中國發展新能源特別需要政府在研發方面的大力支持,這不僅可以省掉每年幾十億元的專利使用費,更為重要的是能幫助中國在全球競爭中贏得優勢地位,并徹底改變中國的節能減排形勢。”埃森哲大中華區能源業戰略咨詢負責人楊葳對《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埃森哲的研究,乙醇屬于新能源中的“革命型技術”能源,一旦“技術獲得突破,將大大改變新能源行業的競爭格局。”
當然,除了纖維素,乙醇還有別的技術方向。
6月20日,寶鋼、中科院與新西蘭LanzaTech公司簽訂了“利用鋼廠尾氣生產乙醇”技術商業化戰略合作意向書。按照協議約定,寶鋼將與合作單位共建生物能源研發中心,并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商業化、大規模利用鋼廠尾氣生產燃料乙醇的工廠。
這是一個全新的乙醇技術方向,其要旨是將鋼廠排出的一氧化碳尾氣收集后,再通過生物技術進行轉換,使之成為添加于汽油中的燃料乙醇。
寶鋼項目的戰略投資者之一,是長期關注新能源行業的啟明創投。合伙人張勇告訴《財經》記者,此前之所以一直沒投資國內乙醇企業,主要是因為政策風險。但寶鋼項目不同,“一是因為用鋼廠尾氣生產乙醇是一個很新的技術,二是寶鋼的參與讓我們對這個項目的前景有信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