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全指出,沖擊“65%”,廈門需要在可再生能源上挖掘潛力。比如,發展海水源熱泵利用技術,降低建筑能耗;發展太陽能熱水系統和熱泵型熱水系統,降低生活熱水對化石能源的需求。
碳指標,也可拿來交易
何為碳減排量交易?
1997年12月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把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指標,也可拿來做買賣。”張建全說,“超額完成碳減排量指標的單位,可將剩余的碳指標,出售給未完成碳減排量指標的單位。”他舉例,天虹商場大西洋店完成改造后,一年節省200萬千瓦時電,可根據公式,折算成碳指標。類似如此,再將所有項目累計起來,看廈門的建筑總共節省下多少能量,超額完成的部分就可以掛牌,在國際上交易。
其實,廈門被省里確定為碳減排量交易試點前,就于去年被住建部確定為全國建設領域首個CDM(清潔發展機制)示范項目城市,也就是說,廈門是全國率先進行建筑碳減排量交易的城市。
為此,廈門獲得30萬歐元的國外資金補助,用于建筑領域的碳金融機制研究。在德國環境部、中國住建部及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廈門完成了CDM基線值和監測方法的研究,完成了全市6類節能建筑、3000多個項目建筑能耗的采集,并基本確定了基準能耗參考值。
此外,廈門還選定集美新城核心區作為全市首個低碳示范區,研究制定低碳建設規劃和技術指標體系,科學測算碳的減排量,為碳交易平臺的建立打下基礎。建設市政共同溝,避免路面反復開挖造成的環境破壞和重復建設;規劃建設輕軌、步行系統以及自行車系統,引導市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在屋頂設置太陽能設施……一系列低碳舉措,扮“綠”了集美新城。
張建全還透露,廈門碳減排量交易所正在籌建中。屆時,如果廈門某座建筑物碳排放超量,就需要花錢在交易所購買碳排放指標,借市場機制來控制廈門建筑領域的碳排放總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