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小飛
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和股神巴菲特來中國勸捐,想讓受邀的五十位富豪捐出一半財產用于慈善事業,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多數富豪怕強迫捐款而退避三舍,三緘其口。此時的沉默,讓世人看到中國商人的死穴。難以看破紅塵,終被名利纏繞。
中國商人的勤勞、智慧有口皆碑。但是中國商人貪財、守財也是聞名宇內。不要說捐半壁江山,時時爆出詐捐更比比皆是。也是啊,辛苦為什么?憑什么說捐就捐呢?可能是人都會這么講,而這恰恰就是一個分水嶺,一個檢驗人性的分水嶺。高尚、偉大因此與眾不同。
當然,不是所有的中國商人把錢看的比命重要。陳光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過去的10年里,陳光標累計捐款13.4億人民幣。此次更是積極響應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并且豪言“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他認為留給子女最好的遺產就是精神!
能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慈善事業,能有這般的豪言壯語,筆者【宋小飛】由衷的敬佩,并且感謝他為中國商人保留了應有的尊嚴。這才是中國商人應該有的氣節,這才是中國商人應該效仿的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大善大德之商人,比如:富甲陶朱--范蠡。《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再比如:五金大王——葉澄衷。寧波莊市人,是著名的寧波商團的先驅和領袖。他做生意很有天賦,頭腦清醒,樂觀時變,為人處事既誠且信,寬厚待人,被稱為“首善之人”。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在中國歷史中,諸如此類的人或事比比皆是。
時值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騰飛的時刻,我們需要民族大愛;需要有能量的人多一些擔當;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需要不僅僅是成功的商人,而是所有人都盡心盡力的去幫助別人,幫助民族,幫助國家。這樣的民族才是強大的民族,這樣的國家才是強盛的國家。
賺錢很辛苦,就要讓錢花的有意義,能幫助到別人就是一件既有意義又很快樂的事情。善終有善報,好人一生平安。希望中國商人能傳承儒商之大成,與時俱進,為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福祉多做貢獻。
善行善舉無需強迫,全憑自愿。中國富豪何來懼怕“強捐”?這是狹隘的胸襟所致,這才是中國商人的死穴,是中國為什么缺少百年老店的根源。釋懷吧,捐與不捐,沒人強迫。連參與的勇氣都沒有,有失民族氣節,國之大體。
想要做首富,就應像陳光標一樣先做首善。沒有這樣一點胸襟,何以成就偉業?想要登峰造極,就要練就百毒不浸,金剛不壞之身。留有死穴,遲早死路一條。是社會、民族、國家成就了你,你何不回饋于社會、民族、國家呢?
成功的企業背后肯定有一個出色的領導人在出謀劃策,而每個領導人都有他超出常人的領導藝術,學會他們的18技藝,你的領導工作也可以運籌帷幄。
1.領導的藝術
認定核心目標:首先要認定領導工作的核心目標,然后才按照目標去決定管理方法。
領導要善用魅力:每個領袖都有權力、財力和魅力三種“力”,但最上乘的還是魅力,因為權力、財力都不免會隨著時間消逝。懂得領導藝術的人,會令追隨者從他身上學習。他也能發掘到下屬的才華,令團隊歸心,一起達到核心的目標。
2.招攬人才的技巧
識才:先入為主是人的通病,但以第一印象來衡量員工的價值卻非常不智。例如古時孟嘗君三千食客中,馮歡只屬于教人瞧不起的三等食客,但當孟嘗君落難之時,肯留下來且幫他東山再起的也正是馮歡。
容才:許多大機構的中層管理人員愛用比自己能力差的下屬,以免對自己造成威脅,因此而扼殺了不少人才,不少管理人覺得只有自己最出色,故此目中無人,有些公司不成文的規定要員工由低做起,以上種種情況,都很難留住人才。
育才:不要迷信自己的才能,應不斷尋求訓練,增加自己的本錢。同樣地,對有潛質的下屬應提供發揮機會及加以培訓。
3.目光遠大
領袖應有遠大目光,良好的目標,才能造福社會。
4.完善工作系統
好的工作效率是指不用架床疊屋,繞圈做事,以最有效快捷的辦法處理事情。例如香港每次出現問題,政府就愛聘請外國專家想辦法,其實本地專家處理本地問題更見效果,這可算是工作系統的反面例子。
5.財務管理
過于迷信金錢,容易引人犯罪。例如慈善團體宣揚精神其實比籌集資金更加重要。好的意念可以深入民心,反而籌款太多會造成尾大不掉。
6.資源籌集
慈善機構每每靠外力籌集善歡,其實只要做好本份,自然會有大量回報。例如與其每年籌款賬水災,不如用資源預防水災,比處理后事更能獲得社會人士的支持。
7.效率
以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效果,即是說一個人做到的事,用多一個人去做便是浪費。此外,選用適合的人才擔任適合的工作,才能發揮效率。
8.成效控制
美國和德國同時向日本輸出汽車,美國出口數字不升反跌,而德國卻直線上升。原因是美國人不擅于成效控制,不肯像德國人那樣顧客至上,將汽車改裝以迎合日本人的需要。
9.培訓新秀
首先是訓練自己,因為身教比言教更有效,讓追隨者從自己的身上學習,效果更佳。
10.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許多時是“口惠而實不至”,例如你向對方借一批人手搞活動,對方即使一口答應,到時也可能一個人也沒出現。面對隨意出現的險惡揚面,還是增強自己實力比較保險。此外,公共關系需要時間培養,只要你堅持以誠相待,假以時昌,對方也會受到感動。
11.智囊團
成熟的領袖都會利用智囊團為自己“度橋”,若身邊的智囊團質素高,業務便可以蒸蒸日上,但如果這團隊全是草包,即使外團專家有好的意見也不易傳到你的耳中。
12.逆境處理
即使“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成功每每只靠一、兩件事。蝕底的情況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高。所以遇上逆境首先要釋放自己,時間會是治療創傷的最佳補品。
13.激勵士氣
要懂得運用魅力,激動下屬向核心目標出發。例如孫中山雖然無權無勢,但魅力造成的感染力卻非權力和財力可比。
14.完善溝通
不應受彼此階級能力的差別而影響,只有放下份的羈絆,以平等互惠的態度才能達致最有效的溝通。
15.談判
談判建基于互惠雙贏的條件下才算成功,否則不是談判而是侵略。
16.演講
無論對著多少人講話,亦只需當作向一人發言。演講最重要是找出主題,然后像樹干般將內容“分枝”出去。只要演說經驗愈來愈多,公開演講不用講辭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
17.口才
有口才的人不僅懂說話,更加懂得聆聽,因為這樣才能知道對方的理據和感受,否則就只有自己輸出而無所得益。此外,說話時要有組織、有條理,分項說明,切忌吞吞吐吐,亦不必贅言。
18.自我進修
世界日新月異,要緊貼社會步伐,就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