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只要你在家中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就可獲得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的大筆補貼。如果這套設備供電略有盈余,你還可以把多余電力賣給供電公司,且賣價是市價的兩倍。大約10年時間,你就可以收回這套設備的成本,此后每年還可以坐享“賣電”所得。這是日本為普及太陽能的基本做法。
在技術上,太陽能發電在很多國家都已有較大突破,但因成本等原因,尚未在家庭普及。而在日本,由于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提供的補貼和配套法規政策,以及供電企業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努力,太陽能設備開始大量進入普通家庭。
2009年,日本國內銷售太陽能發電設備功率超過60萬千瓦,其中居民住宅用設備功率超過55萬千瓦。這比2005年增加了約一倍。考慮到日本大多數家庭安裝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功率都在3千瓦以下,這就意味著2009年約有15~25萬戶居民安裝了此類設備。
目前,安裝一套3千瓦功率的太陽能設備,平均費用約在180萬~220萬日元之間。對普通家庭來說,這不算小數字。為此,日本政府于2009年采取了新的家用太陽能設備補助金制度,為每千瓦補貼7萬日元,并規定電力公司10年內有義務收購家庭用戶生產的剩余電力,且收購價格定為每度電48日元。
此外,地方各級政府對家庭用戶也會提供高額補貼。山梨縣是日本推廣家用太陽能設備較為成功的地方。在這里,家庭只要安裝1千瓦以上功率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即可從縣里獲得10萬日元補貼。
這些激勵政策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記者在采訪途中看到,這里沿路的農戶房頂,很多都裝有各色太陽能板,其中不乏房屋陳舊而設備嶄新的情況,顯然是近年來因新政策而添置的。不過,日本一些反對現行補貼政策的人士認為,電力公司高價購買家庭所售電力,可能會變相促使電價提升,造成目前無力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的家庭電費負擔更重。
日本在發展家用太陽能發電設備產業時,特別重視配套技術及衍生產品研發,以及配套設施建設。這一方面能夠保障居民家庭安心使用設備,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太陽能產業的影響面,在某種意義上提高了這一產業的“乘數效應”。
例如,為抓住太陽能商機,日本建筑業界目前正研發“零光熱費”住宅(“光熱費”即照明取暖費用)。日本大型建筑企業大和房屋公司8月中旬宣布,將于2011年春天開始銷售新型智能住宅成品(日本居民購房時常采用購買土地自建房屋的形式)。
這種住宅裝有大容量鋰離子電池,能在晴天儲存太陽能電池板所產生電能,供陰雨天氣使用。屋內采用LED節能照明設備,屋外則設有風速傳感器,可根據戶外風速提醒房主是否需要開窗和關閉空調。太陽能發電設備還可專門為電動汽車充電。這種房屋在很大程度上已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其產品的關鍵部分鋰電池,還有豐田等企業參與。
由于該技術與電動汽車產業有共通之處,可以充分利用豐田在此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先進技術。未來,當其他國家居民住宅在“信息化”和“節能環保”方面升級換代時,日本今天所做的先期研究與市場培育便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又如,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如果大量家用太陽能設備接入電網,在因天氣變化而同時發電或停止發電時,將會造成電網電壓的劇烈變化,從而影響供電質量。為解決這一問題,日本東京電力等主要電力企業已開始建設下一代輸電線路,計劃斥資6000億日元(約合470億元人民幣),在目前電網中安裝10萬處以上電壓調控設備,并為5000萬個家庭電表安裝智能電壓傳感器,以協助電壓調控設備穩定整個電網電流。在這一過程中,三菱重工、日立制作所等機電企業以及電網控制等信息、軟件企業將獲得大量訂單,并借此機會試驗下一代電網的各類技術。
日本政府希望在2020年實現太陽能發電量“2800萬千瓦”的目標。這意味著數百萬甚至近千萬戶日本家庭將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日本太陽能企業在利用這一“根據地”培育內功后,將如何參與國際競爭?一向封閉的日本市場,是否能夠給其他國家同行一定參與機會?都是值得觀察的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