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任重道遠 四大件必備
基于對低碳建材有深入獨到認識,同時身為暖通設備資深專家的郭博士認為:如果要想真正普及和推廣“低碳建筑”,則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四大條件:
一、 低碳建筑要舒適,國家要支持
作為“低碳建筑”來說,是不會以犧牲舒適度來迎合低碳減排的,舒適性與低碳生活并不矛盾。時代在進步,科技也在創新和發展,人們可以既低碳又能舒適的享受生活。低碳所提倡的是在保證居民生活、不影響舒適度條件下的一種新理念。從更大的層面來說,低碳保證了我們未來生活的舒適度。
眾所周知,北京的空氣質量糟糕,空氣中粉塵等污染物很多,如果一個建筑設計了新風系統和中央吸塵系統,那么居室內的空氣質量就會好很多,有害氣體對人體的影響也就降到了最低,大大的提高了居住舒適度,同時又能降低能耗,一舉多得。
另外,在國家政策上有三點:
1. 在政策上扶持,多給企業出頭做大的機會。
2. 在經濟上資助,給用戶更多補貼。
3. 在標準上統一,讓企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 低碳建筑要依托科技力量實現飛躍
低碳生活不是要我們回到原始社會,也不是要求我們省吃儉用、放棄舒適和健康,我認為是關鍵是要靠科技手段來實現。譬如森德康舒地源熱泵產品,利用地下熱能作能源加熱(或制冷)室內空氣,如森德康舒陽光太陽能產品,利用太陽能加熱采暖用水和生活熱水,如森德康舒新風系統,不開窗可實現空氣流通,在保證空氣新鮮的同時,降低了居室能耗,以很低的成本實現健康舒適的生活。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只有靠科技助力,我們的生活才會在不犧牲舒適和健康的情況下實現低碳節能。
當然,一個人自覺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對于低碳節能也很有裨益,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 低碳建筑要做到“思想靈魂”都到位
低碳建筑是涵括了保溫、冷熱、水、氣、照明、智能、辦公、管理等等諸多系統的綜合體現,這些低碳建筑的靈魂構造者們缺一不可,只有各部件統一整體規劃,低碳建筑才不會成為“思想的巨人 靈魂的矮子”。
在建筑界有一個共識,就是在整個建筑的能量損失中,約50%是在門窗幕墻上的能量損失。如果一個樓房的空調系統很節能,散熱器也很環保,但是它的建筑外保溫做得很差,或者有大量的玻璃幕墻和落地窗,這樣的建筑能耗就可想而知一定是不節能的,當然也不是“低碳建筑”。
因此,我認為,先把好房屋建筑關是最重要的事,也是從本質上實現低碳的第一步。把房屋外圍的保溫做高一些,把落地窗做小一些,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做好節能減排。
四、 低碳建筑要符合最根本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這正是我在第二點中強調的,科技的力量不僅在于提供給人們更舒適的享受,還在于它節約了大量成本,未來的低碳生活應該是老百姓都能享受的起的。
目前的節能產品大多打著高科技的名義,價格高得離譜。這些低碳技術和產品要么現行價位相對較高,要么對安裝有限制,所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還不能完全享受得起。
低碳建筑(含低碳產品和技術)的價格如果能夠回歸到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價位,才能夠真正成為老百姓買得起、用得上、為節能低碳做貢獻的好產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