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英利和寧晉晶龍(及晶澳)兩家世界級企業的帶動下,河北太陽能光伏行業僅次于江蘇列全國第二。不過巨頭企業并未發揮出產業集群作用,隨著本地企業快速在全國各地投資建廠,再加上外來投資平淡,河北光伏業的產業競爭優勢正在被削弱。國內多位光伏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記者表示,河北暫處優勢的光伏產業,面臨產業外流導致的“空心化”風險。
■現象:異地會師
對于企業來說,全國化布局和運營有助于吸納外部資源,盡快擴大行業優勢地位。對于地方而言,光伏項目對政府意味著稅收、GDP和產業結構改造,對民眾意味著就業機會和生活質量。
光伏成為各地政府GDP突破口,全國冒出上百個新能源基地和光伏產業園,保定“中國電谷”這些先行者面臨新入者蠶食。
有專家表示,本地企業的全國擴張和地方光伏產業集聚發展需要一個平衡,如果過了臨界點,全國化則可能變成令人擔憂的產業外流。現實是,本地企業在家鄉投資建廠,幾成“新聞”,而若干冀資企業,卻在江蘇揚州等地“異地會師”。
■天威:重點在外
位于保定的天威集團是國內輸變電設備的領軍企業,近年來,天威在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光伏領域內祭出重拳,但是河北并未成為天威新能源版圖上的“要塞”。
去年底,天威集團和江蘇揚州簽約,計劃投資40億元在揚州打造國內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基地,全部投產后產值將達到120億元。
此前,揚州只有太陽能電池企業,沒有組件企業。該項目進駐揚州之后將填補這一空白,拉長揚州光伏產業鏈。
保定天威集團之所以選擇揚州,主要是看好揚州有較好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礎,有無錫尚德、晶澳、江蘇順大等一批相關企業,產業基礎非常有利于天威的發展。
據當地媒體報道,天威集團揚州一期項目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四棟現代化廠房,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已矗立起來。
而此前,天威集團的光伏戰略,鎖定了四川成都。成都基地主打多晶硅材料,而四川也是中國重要的多晶硅產地,集中了新光硅業、樂電天威、四川永祥等重量級企業。
在河北,天威有一家公司專門從事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制造。不過,薄膜電池成本高,轉換效率低,業界對其競爭力和前景不無爭議。
■名企:項目外流
在天威之前,另外一家河北企業已在揚州投下巨資。晶龍集團控股、主要從事太陽能電池制造的晶澳太陽能在揚州建立了電池生產基地,揚州和寧晉,已成晶澳兩大基地。晶澳最初注冊在河北,后來總部遷至上海,并在華東多地建廠。
晶澳人士此前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揚州在產業鏈配套、人 才 招募、地方優惠政策上比寧晉有優勢。3月,晶澳又在合肥建廠,其投資額高達135億元,產能高達3吉瓦,可帶來1.5萬個就業機會。晶澳落地的合肥高新區,亦將光伏作為重點培育產業,已吸引賽維LDK、海瑞光伏等名企。
保定英利未赴江蘇,但已開始在海南和天津布局。其中3月11日開工的天津口岸光伏基地,瞄準天津港外運優勢,計劃上1吉瓦上下游產能,在規模上僅次于保定。在此之前,英利終于在“家鄉”衡水投資,一期投資14億元,產能為150兆瓦。產能不及海南天津,但讓衡水涉足光伏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