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半導體照明(LED)產業將揮別“組裝廠”時代。科技部日前發布《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在這份規劃設計的圖景中,到2015年,LED燈的關鍵生產設備、重要原材料將實現國產化,這將使產品成本下降至2011年的20%左右,從而加速這一朝陽產業的版圖擴張。
攻克價格瓶頸
國內將從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進口和銷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熾燈。屆時,每年10億只以上的白熾燈市場將被高效照明產品搶占。
盡管在眾多高效照明產品中,LED燈具有其它產品無法比擬的低能耗、長壽命等方面優勢,但業內人士普遍對搶占白熾燈退市留下的空白市場持謹慎樂觀態度。“熒光燈每只只要幾元錢,但LED燈最便宜也要80多元。”天津開發區某LED燈廠商負責人表示,能否在競爭中搶占更多市場,取決于LED燈成本的下降幅度。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內絕大多數的LED燈廠商都是組裝企業,它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芯片等核心部件都是從國外幾家大廠進口,即便想推動產品價格下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上述困局有望在“十二五”期間打破。科技部在日前公布的相關規劃的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到2015年,實現從基礎研究、前沿技術、應用技術到示范應用全創新鏈的重點技術突破,80%以上的芯片實現國產化,大型MOCVD裝備、關鍵原材料實現國產化,形成新型節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標準化、規格化、系統化應用產品。
“芯片占LED燈成本的30%以上,如果規劃提出的國產化目標能夠實現,那么LED燈價格將大幅下降。”前述企業負責人介紹。根據規劃,隨著關鍵生產設備、重要原材料將實現國產化,LED照明產品成本將下降至2011年的20%左右。
構建創新體系
在此次公布的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中,記者注意到涉及產業發展環境建設和保障措施的內容,占去近三成的篇幅。專項規劃意見稿提出,要重點開發新型健康環保的半導體照明標準化、規格化產品,實現大規模的示范應用;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公共研發、檢測和服務平臺;完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服務環境。
在促進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方面,國家將加大研發投入,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公共技術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用各方加強實質合作;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開放性的公共創新體系,支撐產品的創新用、產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
此外,專項規劃征求意見稿還提出將重點支持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實力,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擴大生產規模,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化水平,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化水平,培育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到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培育20-30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較多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扶持40-50家創新型高技術企業,建成50個“十城萬盞”試點示范城市和20個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化基地。
業內專家指出,上述圖景的實現,將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市場占有率,顯著提升半導體照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