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三年級(4)班隨便考了幾個同學,“可回收垃圾就是廢舊塑料、廢紙、廢鐵皮等等東西;不可回收垃圾就是瓜皮果殼……”每個同學都能一口回答上來,語調稚氣卻從容。魏智華告訴記者,現在,垃圾分類存放已成為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每到回收的時候,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把收集到的可回收垃圾拿到指定地點賣掉,還互相比拼“業績”,賣得多的班,同學們走在學校里都覺得很光榮。
協和中學高二(14)班的葉兆敏是學校環保社社長,“以前飯堂有的窗口提供一次性餐具,每次吃晚飯看到垃圾桶里插得滿滿的一次性木筷,同學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葉兆敏告訴記者。
2010年初,環保社開始組織同學調查,結果讓大家非常吃驚:全校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60萬雙,也就是說,如果把校園內200多棵30年以上的樹全砍掉做筷子,一年就消耗掉了。當年9月,環保社向學校鄭重提出了這個問題。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協和中學教師飯堂不再提供一次性餐具,學生飯堂僅保留3個窗口提供一次性餐具(可提前裝好飯菜,為提高打飯速度),絕大多數學生都自帶餐具。如此算來,一年減少使用一次性飯盒45萬個,一次性筷子45萬雙,一次性飯碗15萬個。
協和中學還創造性地把校內園林拿到學生中招投標,由競到標的班級或學生團體負責義務打理,如今,14個班級、600名學生承包了全校9個園林和一些校道、廣場。“原來我們聘用了7個園林工,現在只留下2個,一年節省開支20多萬元。”鄒燕平認為,更重要的是,學生增強了保護環境的主動性和主人翁意識。
家庭:小手拉大手
孩子的環保行為,帶動全家人節能減排
“爸爸,教過你多少次了,呆在空調房里的時候,就不能把門關嚴嗎?你這樣要浪費多少電!”
“媽媽,今天我們去公園別開車了,步行吧。老師說這樣低碳。”
……
6月16日下午,在芳村小學的全校家長會上,三年級(2)班陳鈺霖的爸爸陳國泰和三年級(4)班陳梓珊的媽媽陳泉英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教育”他們的。“學校平時是這樣教他們的,他們回到家,也這樣教我們。既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又把低碳理念擴展到家庭中,我們覺得這很好。他們說得對的,你不聽,他們會生氣的。”陳泉英笑著說。
確實,廣州校園內的低碳環保教育,教出了一個個“小監督員”。回到家,孩子們常常理直氣壯、鄭重其事地對父母展開監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父母的行為方式。
陳國泰告訴記者,兒子在家幫忙做家務時,總不忘拿一個桶,把淘米水、洗菜水收集起來,留著沖廁所用。時間長了,媽媽也這么做了。幾個月下來,竟還小省下一筆水費。
協和中學高二(11)班的藍天賜生活在一個大家庭,每個月電費開銷很大,可誰也沒太在意。藍天賜在家里做了個監測,發現家人使用的6臺電腦耗了全家38%的電,尤其是不隨手關機,讓電腦長時間待機,浪費了不少電。為此,他在家里專門設了一個“待機耗能監督崗”,親自上陣監督家人,用完電腦要關機。
環保社社長葉兆敏從學校“趣園之水石中來”獲得啟發,也買了一些珊瑚砂鋪在自家魚缸底部,到現在一年多了沒換過水。
“小手拉大手”,正推動著整個城市生活方式的改變。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雷忠良告訴記者,2008年,廣州市支持241所學校、近3萬名師生開展垃圾分類的試點,并通過他們影響3萬個以上家庭參與低碳環保、節能減排活動。2011年,教育局組織1400多所學校,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為建設節約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打下了良好基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